李淵在起兵前是隋朝的唐國公,他的封地太原以前是上古時期唐堯的封地,唐國公的名號就源于此。古代的陰陽家有一種理論叫“終始五德說”,該理論認為陰陽五德是按照土、木、金、火、水排序的,按照這個排序歷史上的華夏民族的領袖唐堯就為“土德”。
李淵認為自己跟唐堯一脈相承都屬于“土德”,而土的顏色是黃色,因此唐朝天子應該穿“黃”,象征著無上的品德和權(quán)威,黃龍從此便成為正式的皇帝朝服。
到了唐高宗時又規(guī)定除了皇家意外,朝廷官員和民間百姓一律不允許穿“黃”,黃色便成了皇家專用,一直到延續(xù)到了清朝滅亡。
龍袍要繡九條龍的原因
古代帝王受《周易》的影響,崇尚九五至尊?!兑住で分姓f:“九五,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”。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(jīng)飛上天了,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。也是因為這個緣故,皇室建筑、家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、五兩個數(shù)字。
此外因為九是奇數(shù),很難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對稱,于是,將一龍繡在里襟。這樣,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于九條,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(兩肩之龍前后都能看到),正好與九五之數(shù)吻合。
龍袍的制作工藝
龍袍的空地一般為褚黃色,龍袍上并繡有9條龍,間以五色云彩。領前后正龍各1條,膝部左、右、前、后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,袖端正龍各1條。龍袍并不是專供皇帝穿著,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,只是不能用黃色,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,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,但在穿著必須“挑去一爪”,以示區(qū)別。在明朝,經(jīng)改制后的龍袍,稱為蟒袍,成為明朝職官常服。
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,并十分嚴格,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,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志,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采用赤鐵礦染色,到了夏代崇尚黑色,周代崇尚紅色,秦朝崇尚黑,漢朝崇尚玄色。隋文帝穿的龍袍第一次采用黃色,其后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,它象征中央,因此,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,直到封建王朝結(jié)束。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,品月和普藍組成,“蝙蝠”有朱紅、棗紅、絳色、香色、青銅色等數(shù)種顏色?!叭缫忸^”有明藍、月白、藏青和水紅、桃紅、棗紅、雪灰兩種顏色組成。
龍袍的做工有刺繡、緙絲之分,其中緙絲工藝相對復雜,工藝上稱為“連經(jīng)斷緯”。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,宋代時多用于其他裝飾之上,到清代多用于服飾,后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,所以多用于龍袍之上。
以上就是小編的分享,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