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,《自然》雜志在線發(fā)表了朱敏院士團隊的4篇學術論文,集中報道了有關有頜類起源與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。該研究填補了“從魚到人”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環(huán)節(jié),更新了對有頜類起源與崛起的傳統(tǒng)認知,進一步夯實了“從魚到人”的演化路徑。
“從魚到人”演化史先后經歷了最早的無頜類演化變成有頜類、肉鰭魚類,之后登上陸地變成兩棲類和哺乳動物,最終演化成人類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。科院朱敏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的野外考察與研究,揭示了有頜脊椎動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,在“從魚到人”的探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。
但你知道這些新發(fā)現(xiàn)的史前生物是如何命名的嗎?
靈動土家魚:取自化石發(fā)現(xiàn)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的土家族;而種名“靈動”,則取自該魚在死后埋藏的時候恰好保存了一個“鯉魚躍龍門”的姿態(tài),非常的靈動。
奇跡秀山魚:秀山以發(fā)現(xiàn)地命名,奇跡指志留紀早期完整有頜魚類奇跡般的發(fā)現(xiàn)。
蠕紋沈氏棘魚:沈氏是為了紀念著名作家沈從文,化石發(fā)現(xiàn)地在他最著名的小說《邊城》原型附近,蠕紋指這條魚大塊骨板上蠕蟲狀紋飾。
雙列黔齒魚(Qianodus duplicis):屬名中“Qian”取自貴州省簡稱“黔”的拼音,odus是希臘語牙齒的后綴;種名“duplicis” 源自拉丁語duplex,相當于英語中的double,意指該屬種的齒旋具有一對主齒列。
新塑梵凈山魚:屬名Fanjingshania源自佛教名山梵凈山,與化石發(fā)現(xiàn)點同處黔東北,種本名renovata是英文renewal的拉丁語化,譯為“新塑”,意指這個物種膜質骨骼的再生發(fā)育機制。
有網(wǎng)友評論:那這個成果會改寫歷史書嗎?我們還是不是猴子演變過來的呀!
更有熱評說:我說難怪人類喜歡摸魚劃水呀!
以上就是小編的分享,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。